法律常识 |
中企法顾专注企业用工风险管控十余年,在与众多企业家的交流中发现,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性质如何,企业家普遍存在对劳动法的认知盲区。
一方面是很多企业过去多年快速发展,往往在劳动合规上"打了擦边球"却未引发重大问题,导致企业家误认为劳动法是"软法";二是过去二十年,真正站在企业家视角解读劳动法的专业声音较少,劳动问题多由法务或HR处理,使企业家形成了"劳动法只是打官司的法"的片面认知。
今天,我们结合一线实战观察,梳理出企业家在劳动法认知上常见的五大误区,希望能帮助企业主从战略高度审视用工问题,真正实现用工规范、风险可控、劳资和谐。
误区一:让HR或员工去学劳动法,自己当“甩手掌柜”
很多企业家存在一种“迷之自信”,认为劳动法是HR或法务的事,自己不必亲自了解。每逢新政策出台,往往只派员工参加培训,老板本人却很少参与。
然而,劳动法不是单纯的操作手册,而是关乎企业战略的制度基础。企业家若不理解劳动法的底层逻辑,就很难判断哪些政策该推广、哪些风险该防范。更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员工利用所学法律知识反过来“维权”,企业将陷入被动。
中企法顾建议:企业家应先学一步,搞清楚劳动法的核心要点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再决定让哪些员工学、学什么、不学什么。
误区二:认同"依法经营",却忽视"依法用工"
在谈到“依法经营”时,几乎所有企业家都表示认同;但一旦涉及“全员签订劳动合同、足额缴纳社保、支付加班费、保障带薪休假”等具体用工合规要求,举手能做到的企业寥寥无几。
这种认知脱节,反映出不少企业主对“违法用工”缺乏基本概念。他们往往认为“能交社保就不错了”,却未意识到未足额缴纳、未支付加班费等行为同样属于违法。
中企法顾提醒:依法用工与依法经营同样重要,不合规的用工行为随时可能引发劳动争议,甚至影响企业信誉与经营稳定。
误区三:认为企业是“家”,老板说了算
不少企业家带有“家长制”思维,认为企业的事自己都能说了算。在经济高速增长期,这种模式或许可行;一旦企业进入调整期,需要调岗、降薪或裁员时,就会发现“说了不算”。
劳动法的本质是平衡劳资关系,强调协商与程序正义。企业家要想说了算,必须通过民主管理、集体协商等合法途径,把个人意志转化为制度共识。
中企法顾观点:用工管理不能靠“人治”,必须靠制度。建立健全的用工流程与协商机制,才是根本之道。
误区四:经济好时不重视,经济差时怪法律
经济向好时,很多企业主忙于业务扩张,忽视用工合规;一旦经济下行,就想通过降薪、裁员来控制成本,结果频频“触雷”。
更矛盾的是,一些企业家在经济困难时不是反思自身合规短板,而是指责劳动法“太过严苛”,呼吁修法。殊不知,正是平时对劳动法的漠视,才导致企业在危机中缺乏应对空间。
中企法顾建议:劳动合规应作为企业常态管理的一部分,不分经济周期。越是困难时期,越需要依法操作,避免风险叠加。
误区五:海外重视劳动法,国内却“法不责众”
有趣的是,中国企业在出海投资时,通常会高度重视当地劳动法规,严格依法用工;但在国内经营时,却常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同行都这样”“政府不会动真格”。
这种“内外有别”的合规态度,不仅埋下劳动争议隐患,也不利于企业构建可持续的用工体系。在全球竞争背景下,国内劳动标准正持续提升,合规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中企法顾提醒:劳动法是国际通行的企业管理规则。国内企业也应树立合规意识,不能靠“人脉”或“惯例”逃避法律责任。
中企寄语
劳动法不是“软法”,也不是“问题法”,而是企业规范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中企法顾致力于帮助企业建立系统化的用工风险管控体系,从合同管理、制度构建到纠纷预防,全方位护航企业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