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说法 |
移动互联时代的挑战,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办公,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如何理解?是当下加班、工伤认定领域的疑难问题。
案情简介
马某生前是一家单位工作人员。2023年10月21日(周六)16时,马某在自家小区门口与同事见面,安排下周需要准备的工作材料。2023年10月23日(周一)马某家属多次与马某电话联系,均无人接听,后马某同事及家属开锁进入房间,发现马某在卫生间死亡。
后公安机关发现马某的电脑中两份报告创建、修改时间为2023年10月21日19时23分到22时34分之间,认定马某死亡时间为2023年10月21日夜晚,系如厕时突发疾病死亡,排除他杀和自杀情形。
马某所在单位向当地人社局申请工伤认定。
人社局作出不予认定工伤决定。
马某家属不服该不予认定工伤决定,遂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裁判结果
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该案的争议焦点是对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的理解问题。“工作时间”“工作岗位”并非僵化的法律概念,而应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判定。
职工在家加班工作期间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抢救无效死亡的,应当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视同工伤。马某为单位利益,利用休息时间在住所修改报告,属于在家加班工作的情形,是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的合理延伸,符合上述规定视同工伤的情形,应当认定工伤。人社局作出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不当,应予撤销。
案后分析
当下,传统的“固定时间+固定场所”的工作形态被打破,因居家加班期间突发疾病死亡引发的工伤认定纠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此类案件该如何判定?
“居家办公突破了常规工作时空限制,但同样可能构成‘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相关办案法官介绍,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工作岗位”不同于“工作场所”,更着重于强调职工是否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
对于在家加班期间突发疾病死亡引发的工伤认定,应当充分考虑职工的职业要求、岗位职责等因素。对于有充分证据证明职工在家处理工作是根据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及工作需要进行,且与日常的工作强度和工作状态基本一致,明显占用职工休息时间的,基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价值考量,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认定视同工伤。
本案中确认马某死亡时确系加班的关键证据是其电脑文档编辑记录,文档修改时间与法医鉴定死亡时间相互印证,结合在案其他证据,最终认定马某系在家加班工作时突发疾病死亡,符合上述条例的规定,应当认定为视同工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