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风险管控领先品牌

为您的企业经营安全保驾护航!

最新劳动碰瓷典型案例,4年仲裁28家公司,赔偿比工资高3倍!
4/12/2025 2:27:05 PM

实践中存在一些劳动者,他们利用中小微民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用工不规范,故意制造劳动争议以获取额外利益,被称为“劳动碰瓷”或“职业碰瓷”。

职业碰瓷劳动者从应聘时其目的就不是通过劳动获得报酬,从建立劳动关系就已经在秘密取证,其本人对于法律规定和维权流程也非常熟悉,企业一旦遇到就很难逃过赔偿的结局。

劳动碰瓷常见赔偿:

(1)未签劳动合同二倍工资:企业在员工入职一个月内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从第二个月开始应当向员工支付二倍的工资,最多可以要求赔偿11个月工资,不签合同二倍工资是职业碰瓷最常见的情形。

(2)违法解除赔偿金:故意挑衅管理者、消极怠工等诱导管理人员对其作出辞退处理,然后仲裁企业支付2N赔偿。

(3)工伤待遇赔偿:碰瓷者在企业没有监控的角落自残,企业无法举证就会被认定为工伤,任一部位骨折都可以评上伤残,十级伤残就可以获得近十万的赔偿。

(4)经济补偿金、年休假、加班工资等,员工申请劳动仲裁不会只提一项赔偿请求,尤其劳动碰瓷者,提仲裁请求会特别全面。

劳动碰瓷者通过引发劳动争议获取额外利益,其行为有悖“诚实、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不应受到法律保护。

2025年4月9日,重庆高院发布重庆法院2024年度民事审判十大典型案件,其中就包含了一起“劳动碰瓷”案例,劳动者2020年至2023年期间仲裁了28家企业,法院认定劳动者“碰瓷”式维权,对其诉求不予支持。

重庆法院2024年度民事审判十大典型案件

邹某诉某工程公司劳动争议案

【基本案情】

邹某在某工程公司任职保安两个月后,以某工程公司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等为由申请劳动仲裁,后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解除劳动关系,要求某工程公司支付加班工资、经济补偿以及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共计2万余元。

该案审理过程中,发现邹某在2020年至2023年期间不间断更换用人单位28家,入职工作时间最短12天,最长也仅6个月,且邹某离职后均向用人单位提起了劳动争议仲裁及诉讼,诉讼请求多为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差额及经济补偿。

【裁判结果】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邹某与某工程公司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其加班工资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但综合邹某近几年短时间频繁更换多家用人单位,且均起诉主张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况分析,邹某的主要意图并非在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劳动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工作获取正常劳动收入,而是利用法律规定和用人单位用工瑕疵行为以谋取工资报酬以外的补偿金等利益。

邹某的行为有违诚实信用原则,故对其主张的经济补偿、二倍工资差额不予支持。遂判决解除双方劳动关系,驳回邹某除加班工资外的其他诉讼请求。

宣判后,当事人均未提起上诉,该判决已生效。

【典型意义】

为实现互利共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本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用工环境。

但个别劳动者利用用人单位管理漏洞制造纠纷,频繁提起仲裁诉讼以谋取不正当利益,损害了用人单位权益,破坏了劳动市场秩序。

本案中,审理法院运用司法大数据推送发现邹某存在“劳动碰瓷”行为,在依法维护其合法利益的同时,对其不合理诉讼请求予以驳回,彰显了平等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司法理念,充分发挥了司法裁判引导劳企双方构建互信融洽、和谐共赢劳动关系的示范功能。



推荐阅读

劳动法讲堂
劳动法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