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风险管控领先品牌

为您的企业经营安全保驾护航!

如何界定“严重失职”和“营私舞弊”?
7/8/2024 2:09:38 PM

界定“严重失职”和“营私舞弊”需要综合考虑员工的行为、后果以及公司的规章制度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对这两种行为的详细界定:

一、严重失职的界定

严重失职通常指的是员工在履行工作职责时,未能达到或严重违反其岗位职责所要求的标准,导致公司遭受重大损失或面临重大风险的行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界定:

1、行为表现:员工未依照规定履行自己的职务,对本职工作不认真负责。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如迟到早退、旷工、私自离岗等,且达到严重程度。工作能力明显不足,无法胜任工作,频繁出错导致公司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2、后果评估:严重失职行为需造成重大损害,这种损害可以是经济损失,也可以是声誉损害。损害结果需达到一定程度,足以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或未来发展。

3、主观故意:虽然严重失职不一定要求员工有主观故意,但员工是否明知故犯或存在重大过失也是判断的重要因素。

4、参考依据:公司的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中的职责要求是判断严重失职的重要依据。在劳动仲裁或法律诉讼中,还需结合具体案情、证据进行综合判断。

二、营私舞弊的界定

营私舞弊则是指员工为了谋取个人私利,采取欺诈、虚假陈述、滥用职权等手段,损害用人单位利益或违反职业操守的行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界定:

1、主体要件:营私舞弊的主体通常是员工或具有特定职务的人员。

2、主观要件:营私舞弊行为要求行为人具有故意的主观心态,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或违反职业操守,但仍然故意为之。

3、客观要件:营私舞弊行为在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采取了欺诈、虚假陈述、滥用职权等手段。这些手段通常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如获取不当的经济利益、职位晋升等。

4、损害结果:营私舞弊行为通常会给用人单位造成一定的损害结果,包括经济损失、声誉损害等。损害结果的严重程度会影响对营私舞弊行为的法律评价和责任承担。

5、参考依据: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虽未直接对“营私舞弊”进行明确界定,但可以从相关条款和实践中理解其含义。公司的内部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中的相关规定也可作为判断营私舞弊的依据。

综上所述,“严重失职”和“营私舞弊”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其界定需要综合考虑员工的行为表现、后果评估、主观故意以及参考依据等多个方面。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是预防和减少这两种行为发生的有效措施。同时,在处理涉及严重失职和营私舞弊的案件时,应依法依规进行,确保公平、公正、合法。

 



推荐阅读

劳动法讲堂
劳动法讲堂